2025年11月1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联合深圳教育研修院举办的“植物园进校园”教师工作坊精彩开幕,这场汇集专家讲座、名师分享、实地考察与实践等环节的跨学科教育盛会,吸引了逾100名深圳市中小学教师参与。仙湖植物园“植物园进校园”项目根植深圳“山海连城”的生态底色,以科创赋能探究、以协同激活资源,打造了契合超大城市特质的校园自然教育新范式。
“教师工作坊”亮点频现:权威引领,跨界融合新实践
本期“教师工作坊”充分发挥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在植物学、生态学的专业能力和独特优势,与一线教师共同探讨如何设计实施“植物园进校园”课程,在增强生态文明素养、提升学科核心素养、促进跨学科学习、搭建合作与交流平台等方面,积极探索生态教育创新路径,为绿美广东生态建设注入强大教育动能,打造生态教育的深圳样本。
在专家讲座环节,深圳市仙湖植物园董珊珊博士以近期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的重磅研究成果,开展了“植物王国的小矮人——苔藓的生存智慧”专题讲座,深入浅出地解析了苔藓植物的生态价值与科学奥秘,为参训教师带来了最前沿的科学视野。田雅娴工程师则分享了苔藓植物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关键作用,并现场指导教师使用苔藓工具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教学资源。
分享讲座上,“植物园进校园”签约学校深圳市外国语学校、深圳实验学校、深圳市红岭中学、深圳市园岭实验小学的教师代表分享了“植物园进校园”课程案例。深圳市外国语学校(集团)科研处主任杨明介绍:通过植物园资源支持,学校做了两件事情:在普惠教育层面,将课本知识与直观认知充分结合,收获学科素养之余亦获得户外环境自然美好的浸润;同时,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方面,学校生物竞赛团队充分借助植物园强大的博士团队和高尖电子显微镜实验室,助力同学们在赛事中屡创佳绩,充分证明了自然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巨大潜力。
AI技术的应用是本次工作坊的另一大亮点。深圳云天励飞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智慧教育专家带来了面向教育场景的AI通识课程,并现场演示了“AI拍学机”的强大功能,随后通过实地调研与实操环节,带领教师们分组体验了AI技术在植物识别、生态数据采集中的应用,亲身感受了科技赋能教育的魅力。
教师工作坊成效显著: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升华
本次“植物园进校园”教师工作坊不仅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工具,更为生态教育的深化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在理论层面,工作坊创新性地将生态教育与学科教育、AI技术相结合,探索出一条跨学科融合的新路径。此外,参训学校领取苔藓学习包后,将在本学期开展至少一次课程实践,同时工作坊鼓励教师对标准教案进行二次创作,对提交创新教案的教师提供AI拍学机使用权限,这一激励机制将有效激发教师的创造力与参与热情,这种“培训—实践—推广”的闭环模式,不仅提升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更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与传播。参训教师普遍反映,本期“教师工作坊”进一步深化了“自然教育+科技赋能”的创新模式,将有助于自己提升教育成效,以教育之力推动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
“植物园进校园”三年硕果:生态教育的深圳样本
深圳市“植物园进校园”自2023年启动以来,通过自然课堂、科学探究、生态实践等多元形式,成功将植物园的影响力从园区内延伸至校园,为“走出园区、服务全城”的科普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模式,在助力教师专业化发展方面,“植物园进校园”项目助力多所学校开发了特色生态教育校本课程,如深圳市福田区园岭教育集团园岭实验小学的“为社区大树办国际身份证”课程、深圳市外国语学校的“苦苣苔——一叶一世界”跨学科项目,均成为区域内生态教育的标杆案例和生动样本,为绘就生态文明教育新画卷做出了更多积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