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map
CN EN
月季
当我们谈论、书写和表达爱情时,常常离不开一种花——玫瑰。说出这个词,我们唇齿留香;闭上眼睛,脑海中卷起花朵和花瓣的波浪,红色是热情,粉色是初恋,白色是纯洁。但如果说,我们生活中和心目中的玫瑰,多数情况下恐怕是另一群花卉——月季,您会惊讶吗?

这是一个说来话长的故事。很久之前,欧亚古国的先民们就先后注意到一个花型美丽、气味宜人的类群——蔷薇属(Rosa)。这个家族共有约200个种类,广泛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亚热带为主的地区;中国生长着其中的80余种,欧洲则有50余种。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持续的栽培活动和应用探索展现出人们对这类植物的喜爱。它们被用于妆点生活和仪式,也被拿来提炼精油和治疗疾病;它们出现在古埃及晚期墓葬以及庞贝古城的壁画上,也被记载于古希腊植物学家和三国时期医药学家的著作中。逐渐地,古代中国诞生了后来驰名天下的月季花(Rosa chinensis)及其杂交后代香水月季(R. ×odorata)等古老月季品系,古代欧洲人则培育了法国蔷薇(R. gallica)、百叶蔷薇(R. ×centifolia)和突厥蔷薇(R. ×damascena)等欧洲古典蔷薇。
四季常开、花色繁多、芬芳怡人是中国古老月季品系的著名优点。其代表种月季花由古代中国人民经过长期园艺活动选育而来,其确凿记载最早出现于北宋的《益部方物略记》中。因“月月开花四季不辍”,“月季花被赋予四季”、“长春”之寓意,成为人们表达平安、长寿等美好愿望的寄托,其图案也出现在绘画、服饰和器物等多种载体上。文人墨客的笔下,它们亦有“别有香超桃李外,更同梅斗雪霜中”的风骨。

古代欧洲,蔷薇属植物以rose这一通称频频出现于神话、诗歌、小说、绘画和音乐等文艺作品中,见证了王朝更迭,融入了宗教活动,在不同历史时期承载着不同的内涵,逐渐演变为永恒不朽之美的化身。文艺复兴后,它们成为世俗爱情最主流的象征。稍许美中不足的是,欧洲古老蔷薇通常一年仅开放一季,花色也相对较少。

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中国古老月季中的优秀品种逐渐传入欧洲,东方与西方的邂逅,揭开了现代月季发展的序幕——1867年,法国园艺工作者在中国古老月季和欧洲古典蔷薇的基础上,培育出第一个杂交茶香月季(hybrid tea rose)品种“法兰西”(Rosa ‘La France’),被公认为现代月季的起点。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文化交流的增进,中国月季带去的全新性状,比如年中多次开花的优点,又如浓郁的红、黄花色,将西方的月季选育和园艺工作推上轰轰烈烈的发展期。短短两个世纪,现代月季已成为包含近3万个品种的庞大阵营,由此,也能看出人们对这种花卉的热情。
20世纪中期之后,商品花卉的规模化种植蓬勃发展,鲜切花是其中的重要类型,广受欢迎的现代月季也跻身四大切花之列。品种数约占现代月季三分之一的杂交茶香月季,是切花月季中的主流。在那些美好的节日、庆典和纪念日,又或是平凡的一天,它们走进千家万户,成为现代生活中象征和用于表达爱与美好的rose并迅速深入人心。只不过,也许是文学家和翻译家的偏好,也许是玫瑰这个中文名自带浪漫气息,西方文艺作品中的rose常常被翻译为“玫瑰”,作为商品的切花月季也不知不觉被冠上了“玫瑰”之名。

真正的玫瑰,是蔷薇属的Rosa rugosa,原产东亚,也是中国古典月季的姊妹,貌不惊人却芬芳馥郁,比起观赏,更多被用于食品和香料产业。它美丽的名字,被人们“偷”去送给了月季,姿容美丽的月季却随之失去了自己的名字。蔷薇属植物的故事,数千年来交织在人类追求爱与美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如今,它们与人类的不解之缘仍在续写。

除了品种最多、花色丰富的杂交茶香月季,现代月季还有诸多著名品系,比如环境适应性强、花朵略小但可形成“花团锦簇”效果、适用于街道和花坛的丰花月季,又如花朵较大亦能成团开放的壮花月季,植株迷你、适合容器栽培的微型月季,以及呈藤蔓状生长、适合墙面、栅栏和走廊等环境的藤本月季等等。一些优良的古老月季品系乃至其他蔷薇属植物,例如月季花、法国蔷薇,又如芳香较强、较为耐寒的杂交长春月季,人们对它们的钟爱经久不衰,如今依然广为栽培。
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在其名作《小王子》里写道:正是你为你的玫瑰付出的时间,使得你的玫瑰是如此的重要。这说的是爱,也可以是莳花弄草的园艺本身。小王子的玫瑰可能也是朵月季,但只要爱是真的,玫瑰的真假,或许并不重要。